心臟健康|心房顫動中風率高五倍 新型薄血藥更安全保障

醫健人物

發布時間: 2025/01/07 10:39

最後更新: 2025/01/07 10:42

分享:

分享:

心房顫動(房顫)有如「隱形計時炸彈」,約九成患者並沒有出現任何病徵,因此難以及早察覺患病;亦有不少患者在出現中風後,才發現是由房顫所致。有見及此,有心臟科專科醫生建議高危人士,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,早日揪出病魔極為重要。此外,房顫亦會增加患者的中風機率高達五倍,因此有不少患者需要長期服用薄血藥物,以減低中風危機。近年有新型薄血藥物,備有「逆轉針劑」的解藥,萬一患者突發性出血或需要緊急接受手術時,可即時以解藥避免大量出血,為患者提供多一個安全保障。

高危人士定期驗身

房顫是常見的心律不整,平均每百人便有一人患上。而隨年齡增長,患病的風險亦會隨之攀升。心臟科專科郭俊傑醫生指出,65歲以上的人士,其後每增加10歲,罹患房顫的風險便會倍增。此外,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肥胖、肺病、甲狀腺疾病及睡眠窒息症等患者,都屬於房顫的高危人士,並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,及早發現,及早治療。

間歇病徵難捉摸

一般患者在房顫的發病初期,只會間歇性地出現病徵。假如患者不及時接受適當治療,病情或會惡化至持續性的房顫,甚至演變成永久性的病情。「病情惡化,更可損害心臟結構,同時削弱治療的成效,及增加復發風險。」郭醫生補充。

醫生診斷時,會先為患者「把脈」,以初步了解其脈搏跳動的節奏規律,並且會安排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,助醫生準確地掌握患者的病情。郭醫生指出,由於部分患者屬間歇性的房顫,或會在檢查的當下沒有出現任何異常。因此,此類患者需要配戴或植入心率監測儀,作長時間的心律監控。此外,現時亦有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可的智能手錶,助患者初步監察心律情況。

當患者確診房顫後,醫生會進一步為患者安排心臟結構評估,檢查心臟是否發大,心瓣會否閉合不全、心血管是否阻塞等,以更全面地掌握病情,並作出相應治療。

新型薄血藥出血風險低

「在治療方面,醫生需要同時兼顧控制患者的心律,更要預防中風。」郭醫生說。由於房顫會導致患者的血液運行不順,並且容易於心房形成血塊,一旦這些血塊隨血液流動至腦部,便會造成缺血性中風。

傳統薄血藥如華法林,可減少血塊的形成,但患者另一方面卻需要承受服藥後增加出血的風險。此外患者亦需要每2至4星期定期驗血,以監測凝血指數維持在安全水平。郭醫生表示,近年有新一代薄血藥推出,其出血風險低,患者亦不需定期驗血,便可達至預防中風的效果。此外,新型藥物亦備有針對性的「逆轉針劑」,當患者萬一遇到意外或需要緊急接受手術時,可即時中和藥物的作用,有助減低出血狀況,並降低患者於手術期間的過度出血風險。

郭俊傑醫生最後提醒,不同治療方案各有成效、副作用及風險,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,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案。

心臟科專科郭俊傑醫生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

撰文 : 心臟科專科郭俊傑醫生